好水养好鱼,没有安全的水源,舌尖上的安全就难以得到保障。为建设水生生物安保体系,助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山东水产学会、山东省渔病防委秘书处组织专家团赴滨州、济宁、烟台和威海市开展水生生物生物安保体系建设调研。 调研发现,山东省以推进渔业病防体系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水生生物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8年4月,山东省建设省、市、县(市、区)三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中心(渔病医院)55处,建成水生动物防疫实验室54个。依托渔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立了山东省病害测报网络,山东省16个地市349个常规测报点和40个精准测报点按月开展水产养殖动植物病害测报工作,每月形成一期病情分析报告和次月预警预报。组建了全国首家省级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设置了刺参、虾蟹类、海水鱼、淡水鱼和贝藻5个组别30名专家队伍。建立了164名渔病防“线上”专家队伍,启动“渔业通”信息化平台远程问诊。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立涵盖技术推广机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层疫病防治站等人员在内的技术培训体系,年培训渔病防技术人员1万余人次。依托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创制“高抗1号”刺参等10个具有显著病害抵抗能力的养殖新品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成为产业新模式,养殖装备和技术日趋成熟。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养殖尾水梯度利用、稻渔综合种养等生态等健康模式正在兴起。 调研同时发现,山东省水生生物安保体系建设中存在不同程度短板,一是疫病防控机构作用发挥不足。省、市、县三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机构(渔病医院)缺少业务指导单位,疫病防控工作难以山东省协调推进;市、县两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机构(渔病医院)运转面临“三缺”(缺人员、缺技术、缺培训)和“两无”(无稳定经费、无固定任务)问题。二是养殖苗种质量存在风险隐患,国家、省水生动物疫病专项监测基本能覆盖省内重点原(良)种场,但未建立苗种产地检验检疫工作体系。三是养殖企业偏重养殖生产技术,没有建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技术体系,普遍缺少疫病自检或诊断能力及工作计划,缺少生产管理全过程风险关键点系统识别和防控措施,缺少生产标准操作程序和生物安保计划,缺少疫病报告意识,对生物安保的整体认识薄弱。规模养殖企业或渔业专业合作社重视鱼病医院建设,但主要开展日常水质监测或发病时简单病害诊断,病原检测和疾病确诊能力不强。 基于以上问题,专家团建议依托渔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渔业龙头企业开展工作,突出生物安保体系试验示范,探索改进渔业绿色发展新思路,加快渔病防新模式新技术转化应用到基层和企业。具体包括以下五点措施: 开展疫病防控技术支撑机构能力调研。开展山东省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支撑机构(含驻鲁单位)检测能力调研,摸清山东省疫病防控人员、疫病检测能力和实验室检测资质等基础信息,系统分析疫防机构区域分布和检测能力,分地市建立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支撑机构数据库,为苗种产地检验检疫做好技术支撑。 启动水产苗种产地检验检疫试点工作。建立省、市、县三级苗种产地检验检疫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对内依托疫病专项监测和病害测报体系,实现重点水产原(良)种场和重要苗种场检测全覆盖;对外摸清主要养殖苗种来源渠道,建立主要苗种产地准出和销地准入的双检疫制度。 组建山东省水产养殖健康管理创新团队。结合苗种产地检验检疫试点工作需要和山东省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支撑机构能力建设情况,有效串联驻鲁科研机构及省、市和重点县级疫病防控中心资源,组建山东省水产养殖健康管理创新团队,稳定支持实验室开展疫病检测,积极开展社会疫病检测服务。 加强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能力建设。摸清山东省渔药生产经营企业、水生动物诊疗机构、执业兽医、企业自诊自防人员情况,建立山东省水产养殖疫病防控体系政府、科研机构、推广体系、渔药企业、诊疗机构、生产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多元主体联络机制,制定病害防控能力培训、比对和评估方案,形成山东省水产养殖疫病防控体系全方位立体管理模式,系统强化山东省水生动物疫病的测报、监测和防控力量。 建设区域水生生物安保体系试验示范基地。坚持高、新要素引领,积极推广生物安保理念,体现水生生物安保体系建设内涵,将苗种产地检验检疫、现代渔业园区升级版建设和绿色病防模式等内容有机衔接,在黄河三角洲等地区培育和打造龙头企业水生生物安保体系建设典型示范,推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徐涛 倪乐海 刘朋) 山东省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武丹 |
-
06-04
-
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