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10.27
从理论探索的星辰大海,到产业应用的万亩良田,从城市街道的车水马龙,到未来城市的低空航道,工程在当今社会中正在被智能技术重新定义。它不再是冰冷的钢铁水泥,而是融合了感知、决策、学习与协同的有机生命体。
金秋十月,上海临港中心迎来了一场工程智能的思想风暴。以“工程智能:面向未来工业体系的智能变革”为主题的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之国际工程智能大会在10月24日顺利举办。来自全球的顶尖学者与产业领袖齐聚一堂,共同勾勒一幅由人工智能深度驱动的未来工业新图景。
01、从“发现”到“实现”:智能架起转化之桥
科学发现世界,而工程创造世界。如何将实验室中的科学突破,转化为现实世界中稳定、可靠、经济的生产力,是横亘在创新之路上的关键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党委书记郑庆华在致辞中深刻阐述了科学与工程的辩证关系。在他看来,科学发现强调“领导意识和正确性”,而工程智能则更需关注“工程方案的可行性和经营可靠性”,解决人类关注的“方便、经济适用”等实际问题。工程,被喻为从科学迈向技术、迈向产品应用中“重要且不可逾越的环节”。
这一转化过程,离不开核心智能技术的驱动。华为终端BG首席科学家,光明实验室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田奇分享了对“世界模型”的前沿探索。“未来人工智能的目标是实现通用的任务执行能力(API)。”他透露,华为正致力于推动多模态感知在终端设备的深度融合,让手机、手表、智能座舱等设备能更好地理解周围的物理环境,为构建真正的“世界模型”奠定基石。
然而,智能系统的可靠性如何保障?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特聘教授,机器智能研究所所长俞凯带来了一个颇具哲学意味的视角:不确定性无法也不应被完全消除。他挑战了“必须消除所有幻觉(错误)”的传统观念,指出不确定性是人类认知和交互中的本质属性,有时甚至能提升沟通效率。他表示,“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应片面追求绝对正确率,而应构建一个兼顾‘有用性’与‘责任性’的框架,让系统学会在不确定中做出合理决策与担当。”
02、驶向“智慧”的旅途:交通与出行的深度变革
当工程智能注入古老的出行领域,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正在发生。
面对城市交通这一复杂巨系统的治理难题,同济大学交通学院党委书记、国家杰青马万经指出了传统方法的局限。他提出了“车辆与系统协同”的新范式,未来,智能网联车辆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能与交通管控中心实时交互的“移动感知器”和“协同执行器”。通过“个体调整改变整体状态”,有望以少量智能车辆实现全域交通状态的优化调控,这被看作是破解交通拥堵困境的一把新钥匙。
与此同时,车厢之内也在经历一场交互革命。阿里巴巴斑马智行首席技术官司罗生动描绘了智能座舱的演进之路:传统的“流水线”式架构正被更先进的“端到端模型”所取代,目标是将人机交互的延迟逼近“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自然水准。他展望道:“未来,也许座舱将从被动响应指令的‘助手’,进化成能主动观察、聆听并理解用户需求的‘伙伴’,实现从‘被动智能’到‘主动服务’的跨越。”
从地面转向天空,近几年大热的低空经济正成为新的战略疆域。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讲席科学家、低空经济分院执行院长李世鹏描绘了未来城市空中“车水马龙”的景象:“深圳未来可能同时有十万架飞行器在空中运行。”管理如此高密度、异质化的飞行器,依靠传统民航管理模式已不现实。他介绍了深圳正在构建的“低空数字操作系统”,其核心理念是将空域资源像计算机的“CPU和内存”一样进行动态、高效的分配,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支撑起规模化低空飞行的宏伟蓝图。
03、培育“智慧的种子”:教育与人才决定未来生态
任何宏伟的技术蓝图,最终都依赖于人才去实现。本次大会的另一个重要共识是:工程智能的未来,深深植根于今天的教育土壤。
1986年图灵奖得主,上海交通大学访问讲席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在发言中强调了教育对经济增长与国民生活质量的基础性作用。他犀利地指出,当前高校“过于关注国际排名、科研经费和论文数量”,而对教学本身的投入不足。他呼吁将“教学质量纳入高校考核体系”,甚至建议通过随机听课等方式进行评估,以此引导高校真正重视育人本职。
此外,他还分享了一个成功案例: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办的一个研究中心,他们反其道而行之,明确告知教师“无需关注科研经费和论文的发表”,只需专注教学与兴趣驱动的研究。结果,这个中心反而因其高质量的原创研究被评为核心领域全国第一。这一实践深刻说明,“考核指标”如同指挥棒,引导着学术探索的方向与价值。
这一观点与郑庆华院士的呼吁不谋而合。他在开幕致辞中介绍,同济大学正通过组建创新的“工程师研究院”,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目标正是打破学科壁垒,培养能够应对未来复杂挑战的交叉复合型工程智能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论坛期间还发布了“国际工程智能大赛”相关计划。“我们欢迎满足参赛条件的企业、院校、研究机构及开发爱好者共同参与,助力年轻一代的青年工程师们得到更好的能力提升。”同济大学工程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华先胜介绍道,该项赛事共设立了创新赛道12个,涵盖了建造、交通、桥梁等工程领域,竞赛奖金高达20万元。
来源:上海科协